鹏华基金“银发护卫队”:当金融反诈遇上老北京烟火气 ——一场破解中老年金融教育困局的创新实验
发布日期:2025-04-25
浏览量:11
一、当金融知识“撞上”胡同烟火
在北京东四胡同的晨光里,65岁的张大妈正对着手机屏幕眉开眼笑——她刚看完最新一集《反诈三句半》,顺手转发了业主群。这段由同龄人演绎的短视频里,反诈口号被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快板词:“高收益理财要警惕,保本保息是骗局,转账汇款别着急,先找儿女问仔细……”
这不是普通的金融科普,而是鹏华基金“银发护卫队”的创作日常。面对中老年群体年均超20%的金融诈骗增长率,这家老牌公募基金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:用老年人的语言,讲金融的道理。项目上线半年,视频播放量突破9.8万次,单集最高点赞3.4万,更在老年社群中催生出“反诈神曲传唱”“社区防诈擂台赛”等自发传播现象。
二、解码创新:让反诈教育“带着露水、沾着泥土”
1. 从“居高临下”到“街坊唠嗑”:场景重构激活参与感
传统反诈宣传常陷入“三脱离”困境:内容脱离老年人认知水平、形式脱离生活场景、传播脱离社交关系。鹏华基金却把摄像机架进了胡同口,让反诈课堂“长”在老年人熟悉的生活场景里。
胡同里的“沉浸式教学”:视频主角是社区广场舞队队长、退休京剧演员等真实老年角色。他们用“张大妈买保健品被骗”的真人真事改编剧情,配合“胡同口算命先生推荐理财”“假外孙紧急求助”等典型骗局,让观众直呼“这就是俺们天天遇见的事儿!”
曲艺搭台,知识唱戏:将金融防骗口诀改编成京东大鼓、太平歌词等非遗曲艺形式。在牛街清真寺广场的实景拍摄中,反诈快板与百年老店的糖炒栗子香交织,传统文化成了最好的传播载体。
2. 老年创作者“破圈”:从受助者到传播者的身份重构
项目最动人的转折发生在拍摄现场。当72岁的京剧票友李大爷第一次用三句半吐槽“保健品推销话术”时,台下二十多位老伙伴笑得前仰后合,却也在散场后围着导演组反复确认:“这说的真是那帮卖玉石床垫的骗子?”
这种“创作即教育”的模式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:
经验变现: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王阿姨通过复盘自己曾轻信的“养生理财课”,提炼出“三查三问”防骗口诀;
代际对话:大学生志愿者与老年创作者结对,用短视频剪辑技术为传统曲艺注入新活力,形成“银发智慧+青春表达”的创作矩阵。
3. 社区裂变:让反诈成为“社交货币”
鹏华基金没有止步于线上传播,而是与北京16个街道共建“反诈文化角”:
在潘家园社区,老人们用反诈三句半取代了传统的广场舞神曲;
东花市街道将防骗口诀编入京剧《锁麟囊》选段,演出时座无虚席;
朝阳区老年大学甚至开设“防诈文创工作坊”,学员制作的“反诈兔爷”盲盒上线即售罄。
这种“参与式传播”带来指数级扩散效应:单个社区短视频转发量达3000+次,相当于每个老人平均触达5个家庭。
三、超越反诈:一场关于老龄社会的社会实验
1. 数据背后的启示
认知改变:83%的受访者表示“开始警惕陌生电话里的‘理财经理’”;
行为转化:试点社区老年人转账汇款前咨询率提升62%;
文化效应:超40%参与者反馈“重新找到参与社会活动的价值感”。
2. 金融教育的范式革命
传统投教陷入“精英视角”窠臼时,“银发护卫队”证明了:中老年群体不仅是被保护对象,更是治理主体。当退休教师张老师带着自编防骗教材走进居委会时,她已不再是等待帮扶的“弱势群体”,而是手握“反诈话术”的社区导师。
3. 跨界破壁的社会价值
项目意外破解了两大社会痛点:
数字鸿沟:通过戏曲、快板等“低技术门槛”传播,让智能机都不会用的老人也能掌握防骗技能;
代际隔阂:孙子教奶奶刷短视频学反诈,成为北京家庭的新风景线。
四、可复制的“银发样本”:给行业的三把钥匙
1. 文化基因解码术
方言、曲艺、社区记忆等文化符号,是打开老年群体信任之门的密钥;
案例启示:金融知识必须经过“本土化转译”才能真正落地。
2. 参与式共创模型
构建“创作-传播-反馈”闭环:让老年人从“接收者”变为“生产者”;
工具包价值:提炼出“骗局拆解四步法”“口诀创作模板”等标准化素材。
3. 长效运营生态
将反诈教育嵌入社区治理:与老年大学、居委会共建可持续传播节点;
技术赋能:运用AI语音合成技术,让经典防骗段子“方言化”“个性化”。
结语:在胡同里种下金融素养的种子
当鹏华基金的拍摄团队收拾设备离开史家胡同时,82岁的赵奶奶拉着导演的手说:“你们走了没关系,我们自个儿排的《防诈十八掌》下周开演!”这或许正是该项目的终极意义——金融教育不该是冰冷的知识灌输,而是点燃社区内生的文明火种。
上一篇 : 二十大代表风采|薛莹:打造更多优质创新产品
下一篇:没有了!